高溫炙烤下,空調公交車成為不少市民出行的首選。當大家在空調車內享受清涼時,有一群人正置身“熱浪”的考驗中堅持工作,頂著高溫,爬車頂、下地溝,用滿身的油污和汗水換來城市公交的平安出行。
早上10點,室外溫度33℃,在公交修理廠內,一輛公交車正停在陽光下的空地上,等待維修工的檢修。“這車也不知道咋回事,出風啥的都正常,就是不涼快。”司機焦急地說。“你去那邊陰涼地等會兒,這兒太熱,我們給你看看,別著急。”修理工2-3人一組,邊說邊上車開始檢查。
在公交車內有修理工檢查起空調操縱器,“能啟動,操縱器屏幕也亮著,說明操縱器有電,出風口有風但不涼,應該是缺少冷媒。”不到三分鐘,“病因”就找到了。隨后,有修理工將車熄火,掀開了車輛后的發動機箱蓋,一股熱浪撲面而來。“這么高的溫度不怕燙傷嗎?”“沒辦法,司機在這等,要等車涼透得花好幾個小時,我盡量小心點。”說著就開始動手進行修理,只見他小心翼翼地將真空壓力表與壓縮機相連接,再將冷媒罐與真空壓力表相連接,接著擰開冷媒罐,邊加邊觀察壓力表上的數值是否正常。
在陽光暴曬下,修理工們的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,沿著臉頰往下滴。而我站在他們身邊早已大汗淋漓,有些體力不支。“你們這工作真是多重‘烤驗’,室外的高溫就讓人汗流浹背。這發動機能有100℃,撲面的熱氣更讓人呼吸不暢。還有排氣管的熱風,一吹到腿上皮膚都燒著痛。”修理工笑著擺了擺手:“加冷媒的工作算是輕松的,要是修空調冷凝器,就必須爬到車頂,頭頂著烈日,腳下是發燙的空調冷凝器,堪比烤‘鐵板燒’、蒸‘桑拿浴’,等修理完感覺自己像洗了個澡,渾身濕透了。”50分鐘后,冷媒加注完畢。可修理工們身后又有三輛車等待修理。“在高溫天,公交車也容易‘中暑’,就是天氣再熱我們也得及時搶修,不然會影響到線路的正常營運。”顧不得體息片刻,他們又開始檢查另一輛車的空鬧系統了。
11點10分,室外的溫度已經達到36℃,而在不遠處的維修車間,溫度早已直逼40℃,還有一些修理工正在地溝里接受著高溫的考驗。有組修理工正準備給一輛動力不足、耗油量大的公交車“治病”。只見他熟練地跳進1米多深的地溝,在幾乎不透風的地溝里,仰著頭細心地查看這輛車的天然氣系統,每一個小部件都不放過。“原來是天然氣上的減壓器有問題,可算找到你了。”可是將減壓器取出并不是件輕松的事。小小的減壓器緊貼在發動機油底殼旁邊,固定它的是三根長管子和三顆小螺絲,在狹小的地溝里,修理工只能抬著胳膊,兩個手交叉著小心翼翼地擰螺絲。15分鐘后,減壓器拆除完畢。走出地溝的修理工周身衣服混著汗水和機油,又臟又濕,胳膊上還被蚊子咬了好幾個大包,可他卻絲毫不在意,徑直走到配件柜,取出減壓器修理包。磨片、膠片墊……一個個易損的配件被更換掉。下午1點,修理工整整花了一個半小時才修理完畢。可他們還不能去吃飯,要將減壓器重新安裝到車里。“干我們這行,夏天的工作量大,除了正常的保修外,還有臨時出問題的車輛要修理,吃飯這個事情是什么時候修完什么時候吃。每天流了多少汗自己也記不清了,不過看著經自己手修理的公交車奔跑在路上,乘客坐著放心出行安全,心里都是滿足感,流再多汗也覺得值!”
(撰稿:徐晗 攝影:張晉偉 )